叉龙体长约12米,植食性恐龙,生活在侏罗纪晚期,发现于坦桑尼亚。
叉龙生活在距今1.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,其活动的区域大致是在今天的非洲地区,属于一种小型的蜥脚类恐龙。它的首个化石是由古生物学家沃纳·詹尼斯在坦桑尼亚的敦煌达古鲁组发现的,时间是在1914年。叉龙是梁龙的远亲,但其身体特征体重约7000千克与梁龙有很明显的区别。
叉龙的体长大约有12米,头部比较大,但是颈部较短,也较宽,而且也没有像梁龙那样的鞭状的长尾巴,这些特征和其他的蜥脚类恐龙存在很大的差别。
叉龙的脊椎背面长有叉子形状的神经棘,这也是叉龙得名的原因。叉龙背部的肌肉就附着在这些神经棘上,并在颈部和背部形成了非常明显的隆脊。因为脊椎的神经棘是肌肉附着的支撑点,又有韧带来连接这些脊椎骨,所以就在叉龙的背部形成了一个很明显的隆脊。
叉龙的化石发现于坦桑尼亚的敦达古鲁组,当地也曾发现长颈巨龙及钉状龙的化石。由此可见,叉龙与这些大型草食性恐龙生存于同一时期的同一环境,但是因它们都各自以不同高度的植物为食,故不须互相竞争。